读《我们如何思维》有感
“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”。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。关于思维,这是哲学家、思想家必然研究的问题,如笛卡儿的著名论断“我思故我在”等。思维是人类所特有的,是“避免单纯冲动或单纯惯动的唯一方法”。
(一)什么是思维
那么什么是思维呢?杜威认为思维起源于某种疑惑、迷乱或怀疑。思维有某种事物作为诱因而发生。困惑提出以后,接下来便要提出某种暗示——凭靠人们以往的经验和可供自由使用的相关知识储备,指定某种尝试问题的特性,考虑对事物作出某种解释。然而,即使如此能够产生一些联想,思维还未必是反省的。因为人们可能对所得的观念没有加以充分的批判。只有人们心甘情愿的忍受疑难的困惑,不辞辛劳的进行探索,他才可能有反省的思维。我也认同这种观点,并且相信,我们要想富有真正的思想,就必须愿意坚持和延续疑虑的状态。
杜威是知行合一的优秀哲学家,著述颇丰。本书对完整的思维行为进行了深刻分析,简约而又深刻地阐释了逻辑过程。该书中的思维,实际上指推理,包括归纳、判断、意义等。书中重点强调了三个关键词:意义、联想、观察。简单而言,一个优秀的思维者,必须能够切身观察,恰当联想,并付诸于有意义的实践,必须习惯系统思考,主动探索真实。作者强调思维可以训练,一是调控联想能力;二是调控推理条件,这些微言大义给了我极为深刻的触动。杜威所强调的思维训练对学术研究有良好的指导作用,而且与其学生胡适所倡导的“大胆假设,小心求证”研究方法有共通之处。
书中的思维示例比较贴近大众,作者以思维教学作为落脚点,很具实用价值。杜威认为,思维的完整过程如下:首先,遇到困难的问题,产生怀疑;其次,联想相似经验,建立观念;最后,推理检验观念的正确性。在这其中,杜威认为“保持怀疑心态,进行系统的和持续的探索,这就是对思维的最基本要求”。
在问题阶段,最需要关注的是好奇心的培养,其次是问题的定义,这两点分别决定面对问题时的敏感度与联想的深度。联想有快有慢,基于兴趣点而显出不同;联想有宽有窄,均衡的范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。观念的建立依赖于归纳性发现,归纳的过程中,需要排除误导和不相干信息,突出重要事件。观念的检验依赖于演绎性证明,既关心相似性的推理,也重视不相似性的推理。
(二)我们的思维需要训练
我们如何思考,思考到什么阶段,这是我们年轻人所必须要斟酌的,尽管我们现在生活的质量在提高,但是我们的思想没有多大的进步和自由,思想的自由意味着社会的全面的进步。我们要“对任何一个信念或假定的知识,均以积极的、执著的和用心的态度考虑它所依据的根据是否成立,若能成立,再考虑它所导致的进一步结论,这就构成了思考。”但思考一旦开始,它就是一种自觉的和自愿的思维活动,是要在可靠理由的基础上树立信念。
思维是具有逻辑的,思考是要相对的。只有具有逻辑性的思维才能成立,只有具有相对换位性的思考才能有理性基础。换位的思考,才具有客观性。狭义的逻辑特指数学和形式逻辑,而面对实际问题,广义的逻辑泛指从不同角度分析所得到的最优结果。活动的顺序可以建立一套行动习惯,体现在思维层面即是逻辑性,活动与游戏对于思维的锻炼价值即在于此。
在我看来,将此理念发挥到极致的就是战争年代的优秀军官,他们的思维能力经历了无数生与死的考验。
人,都是为了“事”来周旋;而不是“事”为了人来而设置。一旦为了“人”而有了“事”,“事”就不是事。事情的有效运转,才能彰显出人的能力效用。所以,每个人要学会如何思维,如何思考。因此“思考意味着对某种事物建立信念(相信它或是不相信它),不是根据对这一事物的直接观察,而是通过其他的事物,将其作为自己信念的依据、理由、凭证或证据。”正因为如此,每个人要具有逻辑性的思维,每个人要学会客观、相对、理性地思考。只有这样,才能进步。
从小学校给我们的思维过程都是,根据事实例子,用科学的统计方法,严密的推论归纳总结去原理,或者说是观点。跟着我们就可以用这个原则去处理具体的问题了,这个应用的过程,我们称之为演绎。所以,简单就是,用归纳发现原理,用演绎去应用原理。
但杜威说的是,归纳和演绎是一个思维过程的两部分,无论你有多大量的例子,数据,多精细的推理,用归纳得出的只能是假设。而且很多情况下,这些假设都是错误的。这个只有归纳的思维方式,叫做经验推理。只有在得到这个假设后再通过演绎,得到了更多的推理事实,而且往往是在原来归纳用例子之外的事实,把这些推理事实与现实事实对比,看是否有矛盾,是否出现了反例,如何解析这些矛盾和反例。如果可以合理解析,那这个假设才能称得上相对正确的观点。归纳和演绎是思维的两条腿,缺一不可。并且它们不是用一条腿走完了,再走另外一条。而是两条腿同时走路,不停地得出假设,演绎检验假设,再修改假设,再演绎检验,直到通过检验的螺旋上升的过程。而且一旦新的反例出现了,就得继续下去。所以才会说,真理都是相对的。
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”,这句话被讲了很多年了,但却不知道要怎么去检验呢?往往最后演变成的是试验行为,有效果了,就以为是对的,没效果了就是以为是错的。但其实,这是一个不完整的思维过程,我们只拿了一个半成品去试错。
可能我有时候不自觉地用到了这种科学推理方法,但却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一过程。所以经常当我想确认一个观点的正确性,我却纠缠于如何收集更多的数据,推理的过程是否严谨。却没有意识到,归纳本身天生就是缺陷的。
以前在生活中,我一直惊叹于有些人的思维之严密,清晰,我提的观点在他们面前显得简陋,甚至错误。我开始以为,这是经验的问题,并一直深信不疑,幻想了只要等足够长的时间,我也一样可以做到。但现在我不在这样想了,并不是经验的问题,而是我彻头彻尾用了一个错误的方法,企图得到了一个正确的答案。
总而言之,本书让我们从一个外国学者那里更为着实了解了“知行合一”、“自由之思想,独立之精神”及“大胆假设,小心求证”等耳熟能详的先哲思想!
《我们如何思维》有助于我们了解思维的特性,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。